「人到中年,最多接到的就是好友患病去世的噩耗,或抱孫娶媳的好消息。」

如今更證實所言不虛。

 

人到中年,面對父母患病猝逝、工作突變(如遭逢解僱)

、青少年孩子反叛或離巢、自身更年期徵候等等,

每一個變化的臨至,都如心中激起連場的心靈海嘯,

那感覺就跟真實海嘯一般,往往在始料不及的一刻洶湧臨至,

令人措手不及,沈默無言,

心中不斷重複的話是:「怎麼沒想過……」或「早知道……」等等。

 

人若要過渡中年,有四個字是非學不可的:

 

包括吃得清淡,放棄濃味,是對身體有益。

也包括「君子之交淡如水」,就是跟人的關係不要太親密緊黏,

既保護自己免受心靈重創,也是維持健康關係的最好的距離。

 

做事情,要專於自己最擅長的,便會做得最好,

其他無關痛癢的就交給別人吧!

交友也是,跟臭味相投的交往已不夠時間,

別花心思在「志不同道不合」的人身上。

 

情緒管理有四種方法:放鬆、放下、放開、放空。

我們姑且稱之為「四放」。

 四放可以管理好情緒,對人生和事業都會有很大的幫助。..

 

情緒的四放,每一個人難免都有情緒。

正面的情緒是積極、樂觀;負面的情緒是沮喪、悲觀、消極、挫折感。

情緒管理有四種方法

一、放鬆,二、放下,三、放開,四、放空。

我們姑且稱之為「四放」。

 

現代人最需要身、心放鬆。

 

站在台北車站前面完全無法停下腳步,

總是被後面的人推擠得不由自主的往前衝,

人海茫茫,不知前往何處,衝進地獄也不自知。

所以現在的人最重要的是「身、心放鬆」。

我引用一個故事:佛住世時,

阿難尊者一直跟在佛的身邊,從那佛裡聽到不少法法門。

 

在慕道者眾多,導師不能分身兼顧時,阿難也教學生。有一個彈印度古琴的在家人,名叫「億耳」,他的音感很好,很會彈琴。

阿難尊者教億耳用數息的方法襌修。

 

億耳因為怕數息數錯,開始非常緊張,到最後心煩氣躁,於是告訴阿難尊者:「你教我數息,卻讓我很緊張,心更亂。」阿難聽了很驚訝,但他無法教億耳去掉心煩氣躁的毛病。億耳於是去問佛陀,佛

陀告訴他:「你很會彈琴,一定知道弦太鬆會如何?太緊又會如何?」

億耳回答:「弦太緊會斷,弦太鬆會彈不出好音樂。」

佛說:「襌修的道理也是鬆而緊,緊而鬆。該緊則緊,該鬆則鬆,最重要的是身心放鬆。」

 

懂得身心放鬆,就懂得修行的道理。可是太放鬆,就要緊一點

你一定要放掉一樣東西,才能得到另一樣東西。

生命中有很多東西是不能兼得的。第三個方法是「放開」。

我們為何怕東西丟掉呢?因為我們怕放開了這個東西,就不再是我們的了。如果換一個角度來思考,你放開的東西,是不會喪失的。

如果是在大自然中,那種一望無際的草原、森林、天空,讓我們感覺很開放,好像和大自然合而為一。

 

我們可以利用外境來放空自己,到高山,到西藏喜馬拉雅山上,放眼望去,一片湛藍的天空,毫無邊際的蒼穹,就把自己給放空了。

 

.佛教有一個著名的故事:一位學問很好的教授,有一天,他想向寺裡的老和尚請教問題,他到和尚的方丈室坐下,滔滔不絕談他對佛教的看法。他說:「我今天是來向您請教的。」

老和尚一句話也沒說,只是拿著茶壺,往杯子一直倒茶水,杯子都裝滿了,他還是不斷地倒水,水不斷流到杯外。

教授看了,疑惑地問:「老和尚,你是不是頭腦有問題?為什麼水滿了,還是一直倒水?」

老和尚笑著對他說:「這就對啦,你說你來向我請教問題,你卻一直在講話,你的心是滿的,怎麼能容得下我給你的新東西?」

所以,要學東西,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心都放空,這樣才能學到新的東西。若不能放空,就還有「相」在。

 

放鬆、放下、放開、放空,四放可以管理好情緒,對人生和事業都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
切記~

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..(摘自網路文章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丸娜逍遙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