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周圍的人常會出現情緒低潮,像是受挫、沮喪、憤怒;

而每個人的情緒背後都有故事,可能是失戀、工作不順利、挨罵了、

孩子出狀況、家人生病、親友往生等。

表面上看來,情緒低潮是由於種種事故所引起,

因此在事情發生後,人們便會想盡辦法處理,生病的希望趕快康復,

行為不檢的希望端正品行……,用各種方法在事情上想辦法改變。

這一切背後有個假設,就是希望事情可以不要發生,

如果可以還原,回復到我們認知的正常狀態,我們的壞情緒就可以消除。

我有個朋友在情感上碰到挫折,心情非常低落,生活秩序全亂。

她在這時能做什麼?去把男朋友找回來嗎?

找回來可以,但心中會有恐懼,擔心下次再發生同樣的事情,

於是不安全感跑出來了;如果找不回來,

採取「以時間治療一切痛苦」的方式來處理,

此時若有家人、朋友陪伴,傷痛的時間會縮短,但無論如何,失落的情緒一定會存在。

這樣過了一段時間,她告訴我:「我覺得這件事應該慢慢過去了,

可是一想起他,我的心還是會痛,我發覺真正受傷的是我的心,

最難痊癒的是我的心。」
  
有人勸她去交新男友,於是她開始約會。隔了一段時間,

她問我:「雖然開始約會了,但老覺得心裡頭有個部分是空的,為什麼?」

我說:「因為那些人都沒進到妳的心裡頭。

重點是妳的心不安穩,問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?

她聽進後面這句話,有一天她說:「我做了個小小的試驗,

當我跟別人約會時,看看自己心裡到底在想什麼。

我發覺自己像兩面人,台面上是一個很友善、很可親的女性;

但一有空檔回頭想想自己,卻又發覺台面下的自己,即使在約會都覺得孤單。 

其實人常常是很寂寞的!寂寞真的無法排除嗎?

我現在很懷疑之前的戀愛經驗價值在哪裡?

是有一個人全心全意照顧我、陪伴我?還是有個人真正進到我心裡頭?」

其實,人一輩子都在學習如何和自己相處

這大概是最困難的一件事,同時也牽涉一個重要的心理歷程,

就是轉化,也就是「改變」。我們常以為改變是在一瞬間發生,

至於何時發生則不得而知,修行上的開悟則是最奇特的改變形式;

而實際上,人的改變是逐步的,有蛛絲馬跡可循,

常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回頭看,才發現自己經歷了改變的過程。

這個改變過程由「親密與孤獨」的角度來看,

會發現自己從未真正瞭解過自己,所以人在親密的需求上,

常常是落空的,落空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放錯了。

就角色而言,人出生時,成為家庭的一分子,於是有了一個角色,

成為別人的兒女或是兄姊弟妹,並開始與親人產生互動模式。

這個互動的模式有二個層面,一是角色上的互動──別人怎樣對我,

我要怎樣回應;另一個是內心的層次──別人的對待,

使我心中有滿足或不滿足的感覺出現。這個層次通常看不見,

而在某些狀況下出現,例如壓力很大、受人欺侮憤怒得不得了,

這時內心的感受就會冒出來。

 

假設你在家中排行老大,不負父母的託付,

是弟妹們的榜樣,功課好,同學也喜歡你;畢業後到

工作場所,也是工作認真,人緣好,還升了主管……

一路上大家都給你讚美、肯定,你也的確把外在角色扮演得很好。

但是,想像一下,等你嚥氣那一刻,你對自己真的滿意嗎?

我想很多人會搖頭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丸娜逍遙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